English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1998-03-17 来源:光明日报 惠永正 我有话说

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知识经济的浪潮迎面而来。我们要关注这一趋势,因为工业经济不是我们的终点,中国也必然走向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和意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目前尚不是一个严格的说法,但它被提出来以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知识经济所要表述的是一种新的复杂的经济状态。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未来经济要改变和超越现在这种以技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即改变片面地追求产品技术的极致、追求生产规模的极大化,而转向把知识做为驱动的主要力量,因为它是建立在日渐发达的、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张敏捷制造和个性化商品的规模生产,它是能够按用户需要进行有效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所以知识经济是更人性化的经济,是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

按照经济发展的长波理论,从本世纪后二十年到下个世纪前二十年,甚至更长,发达国家正处于信息或知识经济的长周期内。可以预见,在此阶段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全球的主题。和平的实现需要以和平为导向来应用科学技术,注重用知识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并消除贫困、差异和不平等,这些唯有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方能得以实现。在发展方面,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除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之外,还都面临着另一个重大课题,即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亦即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中我们可看出,知识经济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对的事实,也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课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加快发展和消除贫困两大难题。加快发展就必须借鉴前人成就,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或发展战略。消除贫困,关键是解决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人的素质提高;这两方面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人类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将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先进的知识也可为更多的人所共享。

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

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的确占世界的大多数,但是世界上有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却集中在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于是乎,它们就没有自己的专利、品牌和知识产权。不少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知识经济的到来有一个危险就是有可能加剧知识分配和交易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把知识产权交给发达国家,反过来自己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来求购知识的成果。面对知识经济涌动的浪潮,发展中国家特别需要认真地未雨绸缪。

中国的国情极其复杂,就经济而言:发展不平衡,多种经济体制、多种生产方式、多档次技术水平并存,市场和产业的格局尚处在大的变动之中。在这种条件下,全社会共同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迈进是难以做到的。但这不等于我们应忽视自己的知识经济的萌芽,或放弃发展局部的知识经济,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现在所面临的一些有利的条件和契机:

1.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我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知识经济发展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我们找到了国家强盛的持久动力;

2、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正稳步推向前进,两个转变特别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实施正逐步地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推向知识经济的轨道;

3、全球的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规模日益壮大,为知识经济成长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有两点清醒的认识:其一,中国不可能全盘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大家都知道,这一点是由我们独一无二的国情所决定的,是由我们既要工业化又要同时信息化的道路所决定的,是由我们先计划后市场的制度路线决定的。再者,发达国家当时面临的环境我们现在也不具备,他们所造成的失误、浪费和污染也是我们承受不起的。其二,我们要积极谋划,科学地决策我们进入或者是并入知识经济的途径。由于我们国情特殊,各种经济形态都有,目前尚难以采取统一的步调和模式一起向前迈进。所以国家的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第一、我们要建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加快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第二、要积极推进用高科技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支柱产业和主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创造环境,加强导向,完善支撑条件,全力支持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产业的快速成长。这些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软件产业、电讯产业、环保产业、金融产业、智能服务业、科技咨询业、教育和培训产业等等。第四、鼓励科技进步,培植以创新求发展的风气。鼓励创新,要让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得到社会的回报。培植风气,才会为持续创新机制的运作造就良好的环境。从技术水平上讲,我们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做好引进和消化、吸收,固然可以使我们走一些捷径,但是可持续的发展首先是自我发展,真正的竞争力只能出自自主创新,真正的动力在我们自己身上。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作为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不仅在初级阶段,乃至较高级的阶段都要坚持实施的战略。现在要深入实施好这一战略,关键是要找好基准点。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下面三方面的因素最为关键。

1、加快各主要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较低的生产水平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正步入一个多元经济所有制并存的阶段,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所以今后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尽快提高生产水平,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尽快提高技术含量和档次,告别落后的、低级的生产方式。

首先拿农业来说,人口的压力是我们从现在到下个世纪中叶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而且要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丰衣足食,人们要有更大的需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种子、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农产品的深加工等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技术的飞跃,也就是江总书记所说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以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是决定我们在新世纪生存的关键要素。

其次要加快基础工业、制造业的科技进步。当前发达国家正在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通过新的管理技术进行企业再造的工程。这给予进行工业化建设中的中国的启示就是,离开科技进步就意味着工业化生命的完结。强大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是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而这些产业上的成功是靠市场份额来衡量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产业上的成功主要是靠科技进步,不是主要靠保护性政策。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完善国家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加强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促使企业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主体,这样,中国的民族工业在新的世纪里一定会大有作为。

此外还需要特别加强第三产业的科技进步。在此有三点大家均有所共识,其一就是第三产业的壮大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后果;其二是我国未来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第三产业;其三是未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基于新的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服务业将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国家扶植这样的增长点,既会为城乡居民创造就业和致富的机会,又能带动整体经济素质的提高。

2、加强基础和高技术研究。

基础和高技术研究是新知识、前沿知识的源泉,是科技进步的先锋,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体现。现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大趋势是:(1)两者是合一的,即基础研究的高技术化,如超导、核聚变、光学器件的研究;(2)两者都与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的前沿贴近,如芯片、新材料等等;(3)两者都与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和难点相关,如能源、环境、信息等等。于是不少大企业涉足基础和高技术研究,巨额投入,获得领先优势,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所以基础和高技术研究已成为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问题的交汇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脊索。

3、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

人口多是我们第一大的国情,而巨大的人口中有相当的落后部分在从事低级的生产,这才是我们发展所面临的真正负担。人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造就知识经济必须从价值的源头做起。近期的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已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且经济越是高级化,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分量和影响就越来越大。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面向经济的全球化,一个能主动应变的、能响应创新潮流的“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是提供合格劳动者的充分条件。只要我们能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完善机会均等的环境,实际上我们就为未来打开了通往知识经济的大门。

总之,知识经济的到来是挑战,也是机遇,是新的远景,也是新的要求。在新的世纪里,我们相信,我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创新精神,将使祖国的科学技术获得更大的发展,将使科教兴国之大业释放出无与伦比的富国强国的能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